2022年11月30日星期三

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

 

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

 

在自然界,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,其實是沒有所謂某一物種有特別強勢的。

 

尤其是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中,不同種類的生物皆處於不同的生態位(ecological niche)中。所謂生態位,指的是一種生物生存的方式。

 

例如,被稱為「萬獸之王」的獅子,也不可能隨意獵殺到所有生物的。

試想想,如獅子真的可以這樣做的話,那其他生物不是會被獅子統統吃掉嗎? 如其他生物統統被吃掉,獅子也會餓死的。

 

所以,實際上,獅子(嚴格來說是成熟的獅子)祇能獵殺到相對老弱的其他生物,強壯的獵物,獅子也沒能力獵殺的!

 

結果便是,成熟及強壯的獵物便可繼續繁殖,延續下一代。獅子也因有食物供應,也可繼續繁殖。但獅子的數目也不會暴升,因為有些獅子其實是無法獵殺到獵物。獅子沒有天敵,但也會自然死掉的。

 

但以上的狀況,是基於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數目穩定才是真的如發生一些突發情況,頂級消費者的數目突然大升,便有可能摧毀一個生態系統。最容易發生這情況的是澳洲,因為澳洲的生物相對原始,如突然引入其他地方的生物的話,便可能對澳洲原始的生物有非常大的影響,未及演化適應,便可能已遭滅絶。

 

有關生態錐體的認識

生態錐體(生態塔)是用來研究一個生態系中指定食物鏈的的能量傳遞情況。例如如下:

 --->兔子--->獅子

最底部的是生產者,以上是初級消費者,再上是次級消費者,最上層是頂級消費者。

根據不同的量度方式,生態錐體主要有以下兩種:

(1) 數目錐體: 量度不同食性層次生物的總數

(2) 生物量錐體: 量度不同食性層次生物的總生物量(BIOMASS)(即乾重)

          ## 特別提醒,是生物量! 不是生物數量。生物量是量度質量(重量)的。

 

由於所有生物的生存皆需要消耗能量,因此基本上生態錐體的形狀是正三角形的。留意,如何說明生態錐體呈正三角形的的標準寫法,如下:

每一食性層次的生物皆會消耗能量

透過進行呼吸、排泄及其他活動等,部份能量會散失於外界環境中,

因此愈上層的食性層次生物便獲得愈少能量供應

因此能支持的生物量(或生物數量)便愈少

 

不過,地球上的生物有不同種類,體形、壽命等也有很大的分別,因此有些生態錐體未必一定呈正三角形。生態錐體祇能研究指定時間不同食性層次的生物變化。

 

如果數目錐體或生物量錐體呈倒三角形,同學會如何解釋其形狀?

 

哪生態錐體用來做甚麼?

 

單獨量度一次的確是沒有甚麼意義的,不同食物鏈的生態錐體亦不需要比較。但如果連續數年,我們便可以清楚相關的食物鏈有何變化? 從而判斷相關的生態環境是否仍算穩定? 或者正受到破壞?

生物體內的運輸

物質會透過細胞膜進出細胞,但仍要送至細胞內相關的位置才能進行適當的化學反應。同學有沒有想過,假如要把物質送至中央的細胞核內,那是透過甚麼方式的?

 

基本上,於細胞內液體介質之間,物質祇能靠擴散作用方式,由外擴散至內部。但擴散的速率有其限制,因此,細胞體積愈大的話,細胞內部獲取物質(或相反,把物質運至細胞外)的時間便相對愈長,未必有足夠時間獲取物質進行化學反應。

 

因此,較大型的細胞(例如真核細胞),細胞內便有一些管道系統(內質網)以方便運輸。較小型的細胞(例如細菌等原核細胞),便沒有這些管道了。

 

再大型的多細胞生物(例如人類),更擁有相對完善的運輸系統,以便把養料及氧氣及時運送至相關組織或器官使用。這套運輸系統的操作效率便決定身體的整體獲取養料及氧氣的效率,間接亦決定了相關生物體的活動能力及行為。

 

以上的方式是不是有點熟悉,有些像大型城市的運輸系統建設? 大型的運輸系統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建造的,否則便無法滿足城市的運作所需。其實生物體也一樣,愈大型的生物愈需要特殊的運輸系統。不過要留意,實際上,除了明顯的運輸主幹道之外,城市內仍有數不清的小路(甚至乎不算作路)也是負起運輸的功能的,生物體內也一樣。

 

人體內的運輸系統組成,跟人類設計的運輸系統一樣,皆有三個部分組成:

(1) 管道

          - 透過相關的管道,可快速地把物質運至目標位置,起碼是目標位置的附近。

(2) 運輸媒介

          - 不同的物質,需要不同的媒介協助,城市中有不同的交通工具,人體內也有。

          - 人體內主要靠物質溶於水,以液體作為媒介運送不同的物質。

          - 個別物質,例如氧氣,人體會使用血紅蛋白以加快運輸氧氣效率。(: 氧氣溶於水的能力不太高,單靠溶於水,無法及時運輸足夠氧氣給組織細胞用。)

(3) 動力

          - 運輸的媒介(例如液體)不會無故流動的,因此需要額外提供動力,驅使液體。

          - 人體依靠心臟的抽壓作用(心臟收縮及放鬆)提供動力,把血液推向其他位置。

 

不過,以上有關生物體內提供動力的說明是高度簡化了的。同學會不會有以下問題:

1. 心臟收縮時,壓力會增加,提高動力。但心臟也會跟著放鬆的,放鬆的時候,心臟的壓力會減少,哪已向前移動的血液不是會倒流嗎?

2. 血液到達組織後,已沒有甚麼壓力,哪血液又如何回流至心臟?

3. 心臟的抽壓動力,真的足夠把血液送至離心臟最遠的位置? (:科學家曾計算過,單靠心臟的輸出功率,其實無法把血液送至這麼遠的,身體內還有其他機制協助推動血液流動)

2022年11月29日星期二

有關生命特徵

 

學生初初學習生物學的時候,首先學的是對生命的定義,如何才算是生物? 又或者說生命應有甚麼共同特徵?

 

同學應該還記得以下的生命特徵吧?

1. 繁殖: 能繁衍下一代的能力

2. 生長: 體積及複雜性增加的能力

3. 營養: 獲取食物的能力

4. 呼吸: 分解食物釋出能量的能力

5. 排泄: 排出代謝廢物的能力

6. 感應: 探測環境變化(刺激)作出反應的能力

7. 運動: 能移動身體的能力

 

但同學有沒有想過,為甚麼是以上的特徵(能力)? 是不是所有生物皆需要這七個等徵?

要理解以上的問題,首先要想想以上的特徵對生命有甚麼重要性? 沒有這些特徵的話,生命還有可能存在嗎?

 

說真的,沒有以上的特徵,生命真的無法存在!

 

同學首先要知道一個物質存在於自然界中,正常會發生甚麼事? 正常來說,外界有足夠能量的話(例如某一高温下),這物質便會不斷分解,最後分解成細小的粒子。

 

但,生命偏偏不是! 似乎是反向而行,可於同一温度下把不同分子組合一起,形成生命。

 

很明顯,要把不同物質組合一起形成生物體,需要額外的能量供應,而這額外的能量供應形式一定不是環境中已有的形式(已有的形式,主要是熱及光能,會不斷把物質分解),而是另一種方式。

 

這釋出所需能量形式的過程,便是「呼吸作用」。所以,所有生物要活著,有生命活動,便一定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留意,呼吸作用並不一定需要氧氣! 卻一定需要呼吸物質(即食物)

 

生命會進行組合、進行各類活動,至少需要獲取能量,便需要進行「營養作用」。營養作用便是獲取食物的過程。留意,獲取食物的方法可能是自制食物,也可能不是。

 

生命進行不同的生命活動,本質上都是化學反應,化學反應過程中,也少不了產生了可能對生命活動有害的物質,生物便有需要進行「排泄」,處理掉這些廢物。處理的方法有多種,直接排出體外是其中一種方法。

 

正常而言,在自然界中,生物不可能不受到威脅而死亡,因此生物要永續存在的話,便需要能繁殖,產生下一代。

 

但繁殖後的下一代,不可能一開始便跟成熟生物體一樣(即使是單細胞生物)能處理不同的問題,需要「生長」,直至成熟。何謂「成熟」? 基本上便是能達致可繁殖的階段。

 

以上五項能力應是所有生物(包括單細胞生物)皆擁有的能力,處理的複雜程度,不同生物會不同。

 

那另外兩項能力,「感應」及「運動」有是否必需?

這要先理解一下以上兩項特徵有甚麼重要性? 感應跟運動一樣,對生物的重要性如下:

(1) 找尋食物

(2) 逃避危險

(3) 找尋配偶

以上的重要性,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處理方法,當然像動物一樣,感應及運動較佳的話,以上的功能較易達到。但沒有或較弱(例如植物),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解決以上的問題。

以植物為例子:

(1) 找尋食物問題: 不需要,因植物可自制食物。

(2) 逃避危險: 植物無法移動,的確無法危險,但植物靠大量繁殖下一代,以確保後代能生存下去。

(3) 找尋配偶: 靠風或其他動物,仍可以把花粉粒傳至雌性的子房內。

2022年10月30日星期日

再吸收作用

再吸收作用

 

前提知識:

1. 形成尿液的一般機制。

2. 超濾作用

 

腎臟會按不同物質,再吸收回不同比例的物質,大致上分為以下三個類別:

1. 完全再吸收(100%)

   例子: 葡萄糖、氨基酸

2. 按身體狀況再吸收

   例子: 水、礦物鹽(例如,鈉離子)

3. 不打算再吸收

   例子: 尿素

 

重要提示:

1. 由於葡萄糖及氨基酸會被完全再吸收,因此不需要特別協調機制。留意,不需要協調機制不代表不需要一些適應特徴。

2. 水分及鈉離子等會被身體狀況再吸收不同的比例,因此需要協調機制。DSE範圍內,並沒有提及鈉離子的協調機制,祇需要認識水分的協調機制。

3. 雖然腎臟沒特別機制再吸收尿素,但基於純物理作用(濃度梯度),尿素仍會被再吸收。

 

腎元不同位置的再吸收

位置

主要再吸收物質

機制

近曲小管

葡萄糖、氨基酸、水

主動轉運

U形管(亨利氏套)

滲透作用

遠曲小管

水、尿素

滲透作用()

尿素(擴散)

集尿管

水、尿素

滲透作用()

尿素(擴散)

 

[有關葡萄糖及氨基酸的再吸收]

- 由於周圍微血管內的葡萄糖及氨基酸濃度跟腎元內濾液差不多,這兩者的再吸收主要藉主動轉運,需要消耗能量。

- 主要在近曲小管內進行。(留意,在這裡先再吸收葡萄糖及氨基酸會大大有助水分的再吸收)

- 再者,要完全再吸收回微血管,亦必定需要藉主動轉運。

- 由於被百分百再吸收,因此尿液內正常來說沒有葡萄糖及氨基酸。

 

[有關水分的再吸收]

- 基本上,水分的再吸收於整條腎元任何位置皆會發生,以體積計,近曲小管內水分的再吸收最多。

- 但留意,控制水分再吸收多少比例則不在近曲小管及U形管,而在遠曲小管及集尿管位置。

- 由於血漿蛋白無法進入鮑氏囊內,因此腎小管濾液內的水勢本來已較周圍微血管內血液高,再者,葡萄糖及氨基酸藉主動轉運被百分百再吸收回周圍微血管,腎小管內的水勢便會大大上升,兩個位置的水勢梯度會大大上升,使水分滲透回周圍微血管的速率亦加快。-葡萄糖及氨基酸於近曲小管被完全再吸收,會大大增加濾液內的水勢,使於U形管位置水勢差更大,水分更易藉滲透作用被再吸收回周圍微血管。

- 於集尿管位置,受到抗利尿激素(ADH)多少的影響,集尿管對水的透性會有差異。較多ADH會使集尿管對水的透性上升,較多比例水分被再吸收,尿液便較少; 相反較少的ADH使集管管對水的透性下降,較少比例水分被再吸收,尿液便較多。

 

[尿素的再吸收]

- 留意,基本上,腎臟其實並沒有機制使尿素被再吸收(不會進行主動轉運,也沒有調節尿素的透性)腎臟其中一個功能本來便是排走尿素。

- 由於水分被大量再吸收回微血管,濾液內的尿素(尤其是位於遠曲小管及集尿管位置)濃度便相對遠高於周圍微血管內的尿素濃度,因此藉擴散作用,尿素也會於遠曲小管及集尿管位置擴散回周圍微血管內。

## 留意,雖然有部份尿素擴散回血液內,但仍有部分隨尿液排走的,所以腎臟仍算可有效排走尿素的。

 

相關問題:

1. 尿液內正常來說含有其麼物質?

   : 其實除了無法進入腎元的血細胞及血漿蛋白,及於近曲小管被百分百再吸收的葡萄糖及氨基酸之外,血漿內其他任何物質,全部也會於尿液內被發現,包括尿素、激素、礦物質、維生素C等等,遠較我們想像中高,而且由於大部份水分被再吸收,這些物質的濃度遠較於血液內高。

    事實上,身體許多物質的主要流失途徑便是經尿液的。

 

2. 糖尿病患者的腎臟未必有問題,但為何尿液中會出現葡萄糖?

   : 糖尿病患者(無論是I型抑或是II)的血糖水平非常高,於近曲小管內,沒足夠時間把所有葡萄糖完全再吸收,因此尿液內便含有葡萄糖。

   但亦留意,這不是壞事,因為這亦是把血糖濃度下降的途徑之一。

   不過,亦因為無法把葡萄糖百分百再吸收,腎小管濾液內的水勢便較低,水分不易藉滲透作用被再吸收回周圍的微血管,引致頻尿。